2024.4.24-26 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
成都国际工业博览会
汉诺威米兰展览(上海)有限公司
汉诺威米兰展览(上海)有限公司
汉诺威米兰展览(上海)有限公司
汉诺威米兰展览(上海)有限公司
汉诺威米兰展览(上海)有限公司
86-21-20557000/86-21-22068388
汉诺威米兰展览(上海)有限公司
汉诺威米兰展览(上海)有限公司
扫码关注我们,获取更多资讯
新闻与媒体
新闻与媒体

解锁成都“十四五”科技密码

分享:

322日,《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经成都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后于今日正式对外公布。

 

《纲要》在“2035年远景目标和2050年远景展望中提出——

 

2035年,力争高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新型城市建设进入世界先进城市行列,成为美丽中国建设实践范例,世界文化名城影响力显著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人民生活达到东部地区水平,共同富裕走在全国前列,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全面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泛欧泛亚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2050年,建成泛欧泛亚区域性的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文化中心,成为创新驱动、全龄友好、生活富裕、生态宜居的公园城市样板,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天府,成为充分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成都特质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

 

《纲要》在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中提出——

 

努力建设以创新为新动能的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改革、重大平台打造、创新主体培育等取得重大突破,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成型成势,以新经济为牵引的创新应用场景加快构建,两区一城成为创新主阵地和转型新动能,加快形成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的战略支撑。

 

《纲要》全文共分为12篇。其中第五篇大力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动能引擎专篇部署科技创新工作。此外,第二篇强化极核引领和主干带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第四篇深化经济地理重塑、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第六篇持续深化经济组织方式转变、构筑产业竞争比较优势,部分章节与科技领域密切相关



第二篇

强化极核引领和主干带动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第一章 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一节  推动以创新为新动能的高质量发展

 

把创新作为城市战略转型的关键核心,积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两区一城为主要支撑布局建设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强化创新策源功能,打通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一体化路径,推进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主动聚焦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以产业功能区为载体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以新经济为牵引推动创新深度链接,强化创新应用转化功能,驱动新产品研发扩延、成链筑势,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高水平推动跨区域协同创新、一带一路开放创新和全面创新改革,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与公园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经济结构和动力结构,让创新成为公园城市的动力源泉,打造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策源新高地。

 

第二章 建设现代化成都都市圈  

 

第四节  推动开放创新功能平台相互开放

 

协同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推动都市圈内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新区等协同参与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打造若干特色鲜明、功能突出的科技创新基地,增强都市圈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协同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发展,共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联动开展双创工作,促进创新要素合理流动高效配置,共同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建立高层次人才共育共引共用机制,探索出台人才协同发展专项支持政策,组建区域人力资源服务联盟;探索共建科创资金池,扩大科技创新券适用范围,强化创新政策联动,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第四章 推动成渝相向发展

 

二节 协同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聚焦提高区域创新策源能力,合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高水平建设成渝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按照一城多园模式共建西部科学城,串联成渝地区主要科创载体;实施成渝科技创新合作计划,集聚优势创新资源,共同争取和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创新平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协同,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围绕区域创新资源和科技服务共享,联合搭建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协同组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联盟,共同设立成渝创投基金,共建成渝地区一体化技术交易市场,建立健全科创政策协同共用机制。围绕共同提升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水平,共同打造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承办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协同建立成渝地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联盟。

 

专栏7 成渝相向发展重点任务

·      共同打造现代产业集群:着力突破前沿技术、共享供应链体系,共建世界级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着力培育核心企业、推进成链集群,共同培育先进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成长性新兴产业集群;着力打造产业闭环,增强民生基础产业安全韧性,协同打造绿色食品等特色消费品产业集群。

 

·      共建成渝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天府新区为核心承载区,集中布局建设若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一批科教基础设施、前沿引领创新平台,筑牢科技创新中心内核。

 

·      共建西部科学城:按照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共同争取国家支持开展科技创新改革试验试点,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临床医学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提升创新策源能力。



第四篇

深化经济地理重塑 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第二章 推动形成两区一城协同发展新格局


第三节  高水平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


聚焦打造全国重要的创新驱动动力源、全国重要的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全国一流的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地、全国领先的创新创业生态典范区,加快构建一核四区空间功能布局,形成核心驱动、协同承载、全域联动的发展格局。成都科学城重点围绕网络安全、空天技术、先进核能等领域,聚焦提升创新驱动和原始创新策源功能,着力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科学高地、综合性科学中心主阵地、国家实验室和天府实验室承载地。成都新经济活力区重点发展5G通信与人工智能、网络视听与数字文创、大数据与网络安全、区块链等新经济新产业,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经济策源地。生命科学创新区重点突破发展生物技术药物、高性能医疗器械、精准医疗等领域,建设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基地,打造世界级生物产业创新与智造之都。未来科技城重点夯实智能制造、航空航天、6G、网络信息等产业发展基础,打造国际一流应用性科学中心、中国西部智造示范区和成渝国际科教城。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基地重点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网络通信等前沿技术领域,建设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要素汇集区,打造国际知名的中国新硅谷。

 

第二章 推动形成两区一城协同发展新格局

 

四节  完善两区一城协同发展机制

 

加强创新体系协同共建,优化一核四区功能布局,做强一核创新策源功能,促进四区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协同打造创新策源地和成果转化区。加强产业生态协同共建,推动三网一智造集成共享发展,协同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和高新技术服务业集群。加强开放平台协同共享,推动自贸试验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动发展,支持天府新区创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推动航空港、铁路港联动开拓海外市场。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协同布局,统筹布局教育、医疗等重大功能设施,组建城市一体化运营服务商联盟,健全公共服务共享机制,推动人口与公共服务区域总体均衡。加强人力资源协同开发,实行产业人才联合培养新模式,推动科技人才资格职称跨区域互认共享。加强战略协同对接,整体谋划产业政策、区域规划、城建运营和组织保障体系。加快推动双流、新津、简阳、邛崃等有机融入两区一城协同发展新格局。

 

 

专栏12 “两区一城建设

·      西部(成都)科学城重大平台建设:成都科学城重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天府实验室、创建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成都新经济活力区重点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等;生命科学创新区重点建设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基地等平台等;东部新区未来科技城重点建设国际合作教育园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基地重点建设IC设计产业总部基地、芯火双创基地等。

 

·      两区一城协同联动:高水平编制两区一城区域空间规划,研究制定两区一城协同发展实施方案、政策意见和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统筹东部新区空间资源、天府新区平台资源、西部(成都)科学城创新资源,推动共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争取设立自贸试验区成都东部新区新片区,推动联动开放;共同制定更具含金量和吸引力的人才新政



第五篇

大力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 打造高质量发展动能引擎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城市未来发展、企业成长需要、市民生命健康,聚焦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市民新需求,强化原始创新能力,着力优化创新生态,推动全产业链创新提升,打造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创新应用场,加快培育城市发展新动能、塑造未来竞争新优势。

 

第一章 加快构建多层次创新体系

 

以增强科技创新源头供给为重点,着力接续转换新旧动能,突出创新能力对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加快构建与城市能级跃升相匹配的动力系统。到2025年,力争建成1个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新增20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初步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一节  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聚焦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形成以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学和科研机构、前沿科学交叉研究平台为核心的科技策源体系。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空天技术、先进能源等前沿领域,打造创新基础设施集群。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知名科研机构,联合中科院、国内外知名高校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打造新型研发机构,重点支持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等研究型大学建设。建设世界一流前沿科学交叉研究平台,重点建设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国际深地科学研究中心等。发挥成都超算中心算力功能性设施赋能作用,支撑多元应用场景数据汇集与处理需求,打造全国重要的算力功能服务平台,争取纳入国家超算中心体系。依托天府新区兴隆湖周边区域,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

 

 

专栏18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争取建设第四代先进核能技术铅铋快堆研发及应用工程、自由电子激光极紫外光刻光源、跨尺度矢量光场时空调控验证装置、极端复杂电磁环境大科学装置、西部光源(红外太赫兹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加快建设柔性基底微纳结构成像系统研究装置、转化医学研究设施等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

 

·      世界双一流建设重点行动:重点支持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支持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口腔医学、交通运输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基础数学等优势学科建设世界一流学科。

 

·      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建设重点项目:建设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中国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成都分院、四川省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院、中科院西部科学数据中心、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整体迁建暨天府清洁能源研发基地、中科院光电所科学城园区等项目。

 

·      世界一流前沿科学交叉研究平台建设重点项目:建设国际深地科学研究中心、四川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等项目。



二节  加快建设天府实验室

 

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对标国家实验室建设要求,聚焦空天科技、生命科学、先进核能、电子信息等优势领域加快组建天府实验室,着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争创国家实验室并纳入国家实验室体系。优化实验室空间布局,采用核心+基地模式,构建实验室网络体系,打造若干特色鲜明、功能突出的科技创新基地。完善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建立科研特区制度。争取已获批国家实验室到成都设立研发机构,建好国家实验室成都基地。




专栏19 天府实验室建设

·      天府实验室空间布局:推动四川天府新区与中科院光电所在成都科学城组建光电科学与技术实验室,成都高新区与电子科技大学在未来科技城组建电磁空间与泛在互联实验室,成都东部新区、成都高新区与四川大学在成都东部新区未来医学城和成都高新区前沿医学中心共同组建生命健康实验室。完善空天技术和先进能源领域实验室组建方案,适时挂牌运行。

 

·      天府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创新:科研管理实行重点攻关+前沿探索双轮驱动科研体系,以责任院士和PI项目管理制,组建专业科研团队承接国家、省、市科研项目。考核机制按照战略导向、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绩效导向,实行定期评估+动态调整机制。实行科研特区制度,赋予天府实验室科研自主权等特殊支持政策。

 

三节  培育壮大多元创新主体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重点向初创型科技企业提供综合性科技创新服务,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加强产业协同和技术联合攻关,推动创新型领军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打造创新型企业集群。加快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支持高等院校、科研事业单位增强科研能力,发挥高水平大学作用,积极引进世界一流大学、知名科研院所来蓉共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特色学院。实施天府实验室全球高端人才招引计划”“蓉漂计划”“产业生态圈人才计划”“成都城市猎头行动计划等,加快聚集国际一流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创新型企业家,加强与科研院校联合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技能型科技人才。




专栏20 企业创新能力提升

·      创新型领军企业提能行动:大力培育创新引领型行业龙头企业,支持行业头部企业整合人力、技术、信息、资本等创新资源要素,引领打造共创共赢的创新生态。大力培育独角兽企业,推动准独角兽企业接续成长。聚焦优势领域培育专精特新隐形冠军企业,融入高端价值链,培育成都创造企业竞争优势。

 

·         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持续扩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完善区(市)县域产业功能区三级联动培育体系。开展重点行业专利导航,落实研发设备加速折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和创新产品首购等方式,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给予支持。

 

·      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行动:鼓励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搭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云服务平台。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专利权质押融资,鼓励有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到创业板、新三板上市挂牌。发挥科技创新券的激励作用,健全面向中小企业的标准化、链条化科技服务。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专业培训机构共建产学研联合实验室、概念验证中心。

第二章 加快打造创新生态链

加快完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构建创新主体高效协作、创新资源有序流动、创新政策激励相容、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的新生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形成科技和经济社会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到2025年,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9件,全市技术合同成交总额超过1800亿元。

 

一节  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航空航天、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先进能源、轨道交通等重点领域,争取承担新一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建设高水平基础研究基地,积极争取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成都,打造学科交叉融合、内涵关联的原始创新集群。加快建设西南作物基因资源挖掘与利用、西南特色中药资源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推动生物治疗、牵引动力、通信抗干扰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创新提能,增强基础研究能力。争取承担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建立国际创新合作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联合开展科学前沿问题研究,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增强开放创新能力。



二节  加快核心技术研发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新型光刻技术、多模态网络与通信、生物与信息融合等领域,主动争取承担国家卡脖子核心技术攻关。超前布局量子互联网、太赫兹通信、合成生物、类脑智能等前沿技术,争取颠覆性技术实现突破。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创建国家级创新平台。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重点企业牵头联合高校院所组建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设计院)、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联合体,研究设立未来产业技术研究机构,提供产业技术整体解决方案。推动高校院所以市场为导向,聚焦产业功能区急需领域开展订制研发,构建逆向技术创新链条。




专栏21 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重大平台

·      国家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西南作物基因资源挖掘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微处理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手性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

 

·      省部共建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动物抗病营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石油天然气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南土地资源评价与监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等省部共建创新平台。

 

·      部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太赫兹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轨道交通工程动力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统计信息技术与数据挖掘重点开放实验室、中药学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大气探测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欠平衡钻井研究室等部级创新平台。


三节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优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加快建设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培育一批市场化专业化科技服务机构和技术经纪人队伍,打造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构建辐射全国、链接全球的技术交易和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设立专业机构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探索推进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中试熟化,落实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孵化体系,引导企业、投资机构等共建科技企业孵化器、小微企业创新基地等,加强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建设。

 

四节  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加强开放式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支持大型企业引领中小企业深度参与创新链协同协作,促进中小企业融入产业创新网络,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支持企业引进国内外科技成果在产业功能区实施转化,构建从研究开发、中试熟化到工业化试生产的全链条服务平台,面向市场需求开展工程化与产业化开发。支持创新产品首购首用,推行政府重点工程、政府投资项目及国有投资项目采购使用创新产品。建立创新产品交易平台,按照包容审慎的原则构建创新产品(服务)推广应用新通道。

 

五节  优化创新生态环境

 

推动创新资源共享,建立成都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推动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科技数据等面向社会开放服务。打造成都双创品牌,深入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持续开展创交会”“校企双进”“菁蓉汇等创新创业品牌活动。大力弘扬创新型企业家精神,形成崇尚科学、尊重人才、勇于创新的社会风尚。营造创新社会环境,推动创新文化、创新精神、创新价值融入城市精神,营造激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专栏22 创新环境营造

·      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建设行动:加快建设环川大知识城、环电子科大知识经济圈、环西南交大智慧城、环西南石油大学能源科技成果转化区、环川农大知识经济圈、环中医大知识经济圈、环成都理工大学知识经济圈、环西南财大财经智谷、环川师大知识经济圈、环成都大学创新港、环西华大学食品科技成果转化区等环高校知识经济圈。

 

·      创业品牌提升行动:完善城市机会清单+城市未来场景实验室+创新应用实验室机制,持续举办场景营城产品赋能双千发布会,打造场景汇线上线下平台,持续以新场景吸引新产业。培育新经济城市合伙人,深化双百工程和梯度培育计划,健全新经济企业服务专员制。优化新经济发展生态,创新核心要素供给,高质量举办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新经济发展论坛、新经济企业海外行等活动,提升最适宜新经济发展的城市品牌影响力。

 

·      创新力量汇聚行动:深入实施蓉漂人才荟系列活动,搭建青年人才、应届毕业生与企业精准对接平台,加速人才汇聚,选拔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项目优、发展潜力大的青年(大学生)人才。打造天府英才”“金熊猫”“锦绣优才”“金牛骄子”“诸葛人才”“东骄华章”“津津希望等区域人才品牌,提升区域人才竞争力。推动技能成都”“成都工匠品牌建设,挖掘培育一批高精尖缺产业技能人才,夯实高质量发展的技能人才支撑。实施本土人才自主培育计划,激发本土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争取举办西部科学家峰会。

 

·      创新氛围营造行动:秉持科学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丰富科普形式,以科技活动周、科普月、科普日等重大科普活动为契机,打造院士专家进校园等品牌性科普活动,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创新传播方式,建设科普中国乡村e站、社区e站、校园e站等科普设施,打造科普熊猫号科普主题列车,扩大科普熊猫品牌传播力和影响力。营造科普场景,打造绿道+科普场景,提升科普服务能力。积极支持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开展科普工作,打造科普共享基地。



第三章  持续深化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聚焦重大科学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科技金融、科技人才等重点领域,深入开展系统性、集成性、协同性改革,深耕细作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充分激发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

 

一节  探索重大关键技术攻关新体制

 

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建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运行保障机制,完善支持重大技术攻关的财政投入机制,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社会力量增加投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将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情况纳入考核机制,加快推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紧缺新材料研制和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建设,优化完善创新产品应用和服务的支持政策。

 

二节  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

 

实施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深化先确权、后转化的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进一步明确赋权形式、健全决策机制、规范操作流程、完善成果评价机制、健全收益分配和激励机制。赋予科研事业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支持在蓉高校院所扩大选人用人、机构设置、科研立项等方面自主权,实行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和科研经费包干与负面清单制度。支持研发投入纳入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推动国有企业研发投入稳步增长。支持科技型企业设置特殊股权结构,探索同股不同权治理。组建成都科技创新投资集团。

 

三节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建立完善全市全链条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知识产权政策支持、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能力,营造公平透明的知识产权法治环境和市场环境,加快建设知识产权保护典范城市。设立中国(成都)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争取设立知识产权法院、检察院,开展新型知识产权法律保护试点,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前瞻布局成立技术交易所,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支持建立连接技术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区域性综合服务平台,完善技术成果转化公开交易与监管体系。

 

四节  深化科技金融创新

 

提升科创通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知识产权融资服务平台等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效能,引导各类孵化器、众创空间、金融机构为科技企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金融综合服务。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支持银行机构与创业投资、证券、保险、信托等机构合作,积极探索投贷联动、股债结合等创新型融资方式,促进交叉性、综合性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加大对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的政策支持力度,支持创业投资企业开展投资活动,发挥政府创投基金引导作用,优化创业投资营商环境。积极推进科创板上市,加强优秀科技企业上市培育辅导。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证券化,支持科技企业运用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技保险等科技金融产品。

 

五节  优化科技人才配套制度

 

建立人才评价多元化机制,实施知识价值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完善人才顺畅流动机制。建立健全各类人才的职称申报渠道,将港澳台人才及持有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的外籍人才纳入成都市职称评审范围,探索境外专业人才在自贸试验区便利执业。健全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探索完善蓉漂计划支持政策,根据市场标准采用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等。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探索实施顶尖人才全权负责制,将科技能人聘为科技顾问,建立联合开放实验室。争取探索更优外籍人才永久居留政策和先行先试技术移民制度,加快集聚一批国际科技领军人才、重大科学工程等领域高层次人才。丰富引才模式,探索国际人才引进与国际项目招商相结合,推行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引才、研发飞地引才、项目合作引才、校地平台引才等多种柔性引才模式。



第六篇

持续深化经济组织方式转变 构筑产业竞争比较优势

第一章  加快建设具有全球显示度的产业生态圈和产业功能区

 

                                                          三节  建设高品质科创空间



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商业化逻辑,聚焦产业细分领域强化产业基础能力建设,完善生产配套、生活服务和政务服务体系,打造产业资源集聚平台与价值创造平台。重点培育一批高端要素汇集、产出效益明显、竞争优势突出的高品质科创空间,到2025年,全面建成2000万平方米以上高品质科创空间。提升科创空间规划设计能力,建设集科技研发、创新转化、场景营造、社区服务等为一体的科创空间,提供一站式科技服务和高品质生活配套。提升科创空间创新支撑能力,围绕主导产业、新兴应用场景,集中布局一批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等高能级研发平台、硬核科技二次开发等孵化育成平台、检测认证等公共服务平台,支撑产业技术创新和成果孵化转化。提升科创空间品质吸引力,聚焦创新人群生活特质,加快建设高密度楼宇和低密度住宅,精准提供职住共存、功能混合的生活和公共服务设施,有机植入智慧、生态、艺术的生活服务形

 

 


专栏25 高品质科创空间建设

·      高品质科创空间规划设计能力提升:优化用地布局,突出街区尺度、融合布局。提升产业功能,突出创新驱动、核心赋能。完善配套服务,突出精准定制、配套完善。强化立体开发,突出复合共享、互联互通。打造形态风貌,突出区域特质、错落有序。强化景观特色,突出增绿添彩、彰显人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突出绿色低碳、智慧高效。

 

·      高品质科创空间创新能力提升:着力培育聚焦主导产业的基础研发能力,聚焦科创新经济的孵化转化能力,聚焦创新生态链的精准招引能力、聚焦多维度协同的创新生态能力,聚焦专业化服务的创新支撑能力,聚焦专业化市场化的管理运营能力。

 

·      高品质科创空间建设支持体系:完善推进科创空间片区开发建设、用地功能复合的政策。推动科创空间主导产业发展给平台、科创企业发展给奖补、科创企业服务创新给机会、科创企业知识产权服务给保护、科创企业审慎监管给包容。加强土地要素保障,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完善财税政策支撑,加强人力资源保障,强化新型基础设施保障。支持国有企业建设运营科创空间,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等。

 

第三章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发挥数字化引领、撬动、赋能作用,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加快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着力提升数字化生产力,打造网络强市、数字成都。

 

一节  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

 

发挥数字技术创新引领作用,推动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数字新业态新产业,构建云联数算用要素集群和芯屏端软智网产业链,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深入推动电子信息制造业向新一代信息技术迭代升级,积极发展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卫星通讯、无线通讯等信息通信业。加快建设新型数字产业化平台,高水平建设IC设计产业园,建强智能化国际数据中心和区块链产业创新中心等功能平台,强化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数字技术研发及应用,超前布局发展4K/8K超高清视频产业。

 

二节  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

 

坚持以科技为基础、以数据为要素、以价值为中心、以共建为导向,推动数字科技创新重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发展方式,创建国家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加速家具制造、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业数字化变革,实施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建设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国家工业大数据分中心,加快构建“5G+工业互联网生态,建设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数字化变革,推进数字科技在工业设计、现代物流、文化创意、医疗健康、文化旅游等领域广泛应用,发展电子商务、电子物流、在线旅游、数字金融、分享经济等产业新业态。积极推进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数字化变革,加快发展农村电商、智慧农业等,推进短视频+网红等农产品线上线下融合销售模式,加强数字农业试点示范和数字农业产业功能区建设。



三节  全面提升数字安全水平

 

围绕做强数字经济的基础保障,大力发展网络信息安全产业,增强重要网络和信息系统可靠性和安全防护能力。健全完善数据安全管理制度,深化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制度建设,统筹完善网络安全信息通报预警机制,构建网络安全综合防御体系。加快创建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积极培育工业信息安全制造业创新中心,大力支持网络信息安全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加快发展网络信息安全咨询、培训、测试、认证、审计、应急、运维等全方位的安全服务,培育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的网络安全骨干企业。





专栏33 数字经济发展

·      数字产业化项目:建设网易成都数字产业基地、阿里巴巴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基地、中国数码港成都大数据产业园、阿里云西部云计算中心及数据服务基地、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二期、5G互联科创园、5G文创综合体、大唐5G云基地IDC、远洋大数据生态产业园、西南云计算智慧产业基地、腾讯云启创享中心、科成云计算总部基地暨数字经济产业中心、新都软件产业园、崇州大数据国家新型工业示范园等项目。

 

·      产业数字化项目:建设数字经济信息产业园、基于工业互联网的“5G+”四川省区块链产业创新中心、基于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的边缘设备接入系统、成都集装箱5G智能场站与智慧陆港、中德精工产业功能区数字化园区、西南数字电商科创中心等项目。

 

·      数字安全项目:建设中国电科(成都)网络信息安全产业园、优炫西部总部暨信息安全研发中心等项目。

 

·      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成渝枢纽节点(成都)项目:优化提升城市智慧治理中心、成都超算中心、成都市公共数据运营服务平台等一批城市数据中心支撑平台功能,规划建设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东部新区数据中心、全域成都医联等一批重大数据中心工程项目。

 

第五章 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布局建设



专栏37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      科创产业网:建设芯片银行战略基地、四川省区块链产业创新中心、天府智能产业互联网创新中心、清水河无线创智产业社区、天府新区集成电路公共设计平台、智慧旅游大数据产业园等项目。